十年來,煤炭、鎢、鉬、錫、金、稀土、磷、石墨等礦產品的產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試采取得重大進展。
“雙碳”目標的鄭重承諾,是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充分彰顯了中國的國際責任與大國擔當,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各級政府、企業、行業等紛紛積極響應,相關政策、路線圖、發展規劃等相繼出臺和落實。
編者按:2022年7月20~21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的第四屆未來能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碳中和與全球產業融合”的主題,探討如何進一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構建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工作。
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民銀行、國務院國資委、國管局、中科院、工程院、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能源局、國家鐵路局、中國民航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生態環境廳(局)、住房城鄉建設廳(局)、交通運輸廳(局、委)、氣象局、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運行一年來,累計參與交易的企業數量超過重點排放單位總數的一半,市場配額履約率達99.5%以上。
相對于傳統的化石能源,地熱能是一種清潔環保的新型能源,具有安全、穩定、高效的開發和利用特征。文章通過闡述地熱能發展的動因、機遇,對油氣田地熱能現狀進行分析,為傳統能源公司如何推進能源技術革命進行探索。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推進“雙碳”目標應堅持系統觀念,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
眾所周知,今年2月24日爆發烏克蘭危機之后,隨之而來的俄歐天然氣博弈深刻影響著歐洲天然氣的供需格局,“北溪1號”目前只維持20%的輸氣量。舉世矚目的首要問題應該是:歐洲能熬過今年冬天嗎?
研討會是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際碳中和與綠色投資大會的配套活動之一。這是繼2021年5月26日博眾智合能源轉型論壇聯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碳邊境調節機制( CBAM)國際研討會后,中歐碳市場領域的又一次盛會。
錢正英參與了黃河、長江、淮河、珠江、海河等江河流域的整治規劃。在治理淮河及密云水庫、劉家峽水電站、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中,處理了出現的重大技術難題。
2022年9月17日,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2022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致辭中提到,我國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新能源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產業鏈
當地時間10月5日,“歐佩克+”在維也納召開部長級聯席會議,決定自2022年11月起,將該組織的石油產量在8月的產量水平上下調200萬桶/日。這一減產量相當于全球原油供應總量的2%。
9月1日,榆林市能源局下發《關于落實國務院督查組督查意見的函》(榆政能函〔2022〕43號)指出
據美國CNBC網站報道,由前能源部(DOE)官員艾德?麥金尼斯(Ed McGinnis)領導的初創公司古利奧(Curio),希望通過一種創新的化學工藝,解決美國的乏核燃料問題。
《中國經濟2022:城市深化與產業重組》回望2021至2022上半年經濟走勢,在剖析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基礎上,梳理2022年經濟動向與發展新亮點、新機遇。
清潔發展已經形成國際共識,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已經或正在制定戰略和部署,共同為未來綠色發展開辟道路。